楼主: 萚兮

[札记] 随手而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7.21 权力结构的变化

左右睡不着,想,看会书吧。
打开微读,收到一条提醒,朋友推送了一本书给我。
《如何度过历史的垃圾时间》。
我有个特点,上本书没看完,不轻易开下一本。
随意点开一看,瞬间被吸引。
一共47页,翻了16页。

在一段话前停了下来。

“皇帝设私人秘书处,任用内阁大学士,帮助其统管一切。
有人说,大学士实际上充当了宰相,但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大学士掌控的行政权对皇权负责。”

为什么停呢?
这个观点,和我之前看到的是有出入的。且我未能通读过历史。
自然更不能从宏观角度去看。故未曾思考过。
从未想过的一个问题,被赫然提了出来。

这个权力结构的变化,在我想,便类似,内阁只是皇帝的执行官吧。
如《DXP时代》里描述的,胡赵只是邓的执行官。
而之前的相权对皇权是有制衡作用的。

唔唔,大概如此吧。
此时有点想听某君宏论。

连打多个呵欠了,先去睡。
下午检查时,已经被警告了,不要熬夜。
不能对不起自己斥的巨资,睡觉。
带着问题去睡,应该更香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发表于 2024-7-2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萚字怎么念,百度一下
问好,周日愉快。。。
萚兮 2024-8-12 23:04
回复
tuo,四声。落叶。
发表于 2024-7-2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力结构应该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
缺乏依存就散沙一盘
缺乏制衡就腐败一片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发表于 2024-7-2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萚兮 发表于 2024-7-10 16:57
与其退而思,不如奋而学。

这句话很多时候太对了

有时排版,苦思冥想好久也想不出啥,还不如看一眼人家排的须臾之所学也
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令狐冲 发表于 2024-7-21 13:49
权力结构应该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
缺乏依存就散沙一盘

很有见地,大侠果然有智慧。
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扬 发表于 2024-7-24 09:44
这句话很多时候太对了

有时排版,苦思冥想好久也想不出啥,还不如看一眼人家排的须臾之所学也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胡思乱想没有用。

可若没有这胡思乱想,大概也没有学时的茅塞顿开。
所以子还曰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思,还是很重要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8.12 名称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经济特区不会搞政治试验,陈云坚持将特区改为“经济特区”。”
与之相映成趣的应该是香港和澳门的“特别行政区”。
都是特区,名称界定了性质。

所以孔子老人家曾经特别强调过“名”的重要性。

但有的时候,名实能不能符还是要看人。
看各方力量的较量与制衡。
当制衡被打破时,名就彻彻底底地沦为虚事。
名不再有制约的力量。随时可以被突破,被推倒。

也因此,孔子在强调“名”为第一要事时,被子路嘲笑迂。

名被推倒的那一刻,也是另立名号的时刻。
那,这是不是也说明,名纵然不是第一位的,但也是极其重要的。
必先正名也。
正名,大概是有实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是不是可以说,有名者未必有实。有实者必先正名。
想想也未必,幕后还是有的。
而且,可能会一直有。

发散得多了。
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9.6 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它在为你哀悼。
——约翰·多恩

圆桌派第一季第13期,话题是“死亡”。
窦文涛提到了这首诗。

怎么来解除死亡的恐惧?
几个嘉宾最后聊到了语言,靠的是语言,语言的安慰。
我觉得,说是语言,似乎是游戏,是虚假的。其实语言就是思想,是念头。
或者说是意识。
我现在有些相信意识的意义。

恐惧也是一种意识,是念头。用语言来消除它,就是念头改变了。
它解除不了死亡,但它可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我和窦文涛一样,现在更怕的是死亡之时的病痛。

那天看到一个说法,说人在死亡时是一种甜美的体验,是很幸福的。
因为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物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通向死亡。
这种说法在这期圆桌派里也有提到。
看了这个,我甚至有点向往死亡。
但我还未深信。或者说未曾敢信。
因为我看到的,是人的疼痛。

约翰·多恩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
他说: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
我与生灵共老。 ”

这种说法感觉特别有意思。每个人的死亡,都会带走我们身上的一点东西。
也许,要加个前提,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人的死亡。
意识即世界。我们意识到的死亡,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那,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见证过的出生,都是我们的新生。
我们身上的某一点正在新生,正在成长。

我们的意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构成了我们自身。
最少是构成了自身的一部分,软件吧。
那他人的出生与死亡,都会给我们带来影响。
大概是这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发表于 2024-9-6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萚兮 发表于 2024-9-6 08:05
2024.9.6 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怎么来解除死亡的恐惧?

估计这就是好多人越老越 信教信佛的原因

萚兮 2024-11-15 17:40
回复
在宗教中找到平静与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萚兮 于 2024-11-15 18:06 编辑

2024.11.15 远方的潮汐在耳中涌动

普拉斯的诗。
第一次知道这个女诗人。第一次读她的诗。
美国“自白派”诗人,31岁时成功自杀。

她的诗在我看来太过跳跃。那些隐喻我看不懂。
触摸不到其中的表达。
只是感觉节奏明晰,结构简练。
好像在听时钟不规律地摆动:滴答滴答滴滴答。

或者是风铃在檐下跳舞。
火焰在夜里吐出火苗。

有一些诗不是用美或不美来概括的。
有一种岩浆一样的东西在奔突。
但我捉不住。

我想,阅读是有门槛的。
它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对文化和文学意象的熟稔。
读外国诗,很多时候会感觉到隔膜。
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更是对一个异世界的陌生。
除非,他写的是人类共通的体验。用了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载体。
如天空、海洋、白云、花朵。

像普拉斯的这句诗:远方的潮汐在耳中涌动。
我不知她想表达的是什么。可是我很喜欢。
这几天一直在想写类似的句子。
她表达的,和我想的肯定不相关。
她大概是想描述远方的诱惑和召唤。

而我想写的,只是——耳鸣。
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5-5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