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74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7660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4-7-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燕十三 于 2024-11-8 08:46 编辑
人类最早之前的洗澡是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行为,到知道结草衣蔽体后便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洗澡活动。事实上“洗澡”是今人的一种说法,古人解释为:“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可见“洗澡”只是与手足相关,至于躯干及头部各处并未提及,并未成为与本文所说的“洗澡”的意思完全相符,如果再加上“沐浴”,则更为全面,因“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如此躯干四肢毛发皮肤皆可涉及,便与现在所说的“洗澡”意思吻合。
在南方,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必每日一洗,甚至有每日二洗、三洗者,就算是冬天也不例外,只是次数会减少,但每日一次是必需的。而北方人士的洗澡次数会相对少些,有的三日一冼,有的十日一洗,甚至有半月一洗的,这与气候相关。
洗澡就像很多其他事情一样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习惯,人们的洗澡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站着洗,有的人喜欢蹲着洗,有的人喜欢泡着洗;对洗澡用品也各有偏好,有的人喜欢肥皂,有的人喜欢沐浴露,有的人喜欢“斋洗”,什么也不用;总而言之,日久天长各有所惯。我有同学A君,他洗澡时属于站着“斋洗”一类,而且耗时最少,是我所见过的洗澡最快的人。那是读高中时的事情,住的是集体宿舍,一个房间住了八个人,冲凉房是公共的,大伙集中在晚上洗澡,既然集中,必然排队,若排在此君后面的便最为快脆。他只拿了一条内裤一条毛巾一个胶桶,学校公共浴所里的设备相对简陋,并无花洒,只一根铁水管通天而上,到头顶上便弯将下来,一扭开水阀便一股水柱直冲而下。A君先用水桶盛满水,然后一阵风进去,出来时只花了三四分钟,最多时也不超过五分钟。
工作之后居住的是集体宿舍楼,一层一个公共洗澡间,彼时遇同事B君,此君生性随和,对人对事不拘小节得过且过,但对于洗澡这一节却绝不含糊,要求甚严。他的洗澡用具极是齐全,一个水桶一个洗面盆,两条毛巾,一抹颜面,一擦身子,浴沐剂一瓶,香皂一盒。沐浴露洗躯干四肢,香皂清脸面,外加小毛刷一把,专刷污垢之用,另有一张小矮凳,方便坐着洗澡。他每晚洗澡必耗时九十分钟以上,排在他后面等着洗澡的人心急火燎叫苦连天,他却置若罔闻,全心全意把澡洗。大伙都不知道他如何洗法,竟然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有人臆想:他必是坐在小矮凳之上,先用香皂清净颜面,动作轻柔缓慢不敢稍急,生怕擦破肌肤,发际之下脖项之间,往来关顾呵护有加,而身板手足必定细搓慢揉反复观摩,再用毛刷细细擦拭,轻而柔之,柔而轻之,周而复始,遇到皮肤叠皱之处必然小心翻开,然后清理污秽冲刷藏垢,再加上收拾物具清理善后,所以耗时如此之久;但也有人说就算如此也不用这么多时间呀!其必有洁癖!然而到底如何,无人得知。只见B君从浴所出来,神情舒爽,衣光颈靓,提着木桶矮凳哼着小曲,施施然自走廊中步过,带起香风一阵。
在生活当中,洗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虽身着锦衣,食有佳肴,但如经日不洗,未免有疱肆之臭;虽住有金屋,行有车马,但如经日不洗,未免美中不足,甚至大煞风景。古人对于洗澡是很讲究的,而且尚有程序与规定,据《礼记.内则》规定云:“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足垢,汤请洗。”又有记载云:“浴用二巾,上下绤。出杆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屡进饮。”此为洗澡的顺序,可见古人对于洗澡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洗澡如要洗得通体舒坦,洗得彻底干净,当然是在浴池中洗,浴池当然是建在浴室里,世界上最早的浴室是罗马人建立的,而我国最早的浴室出现在秦朝,这里指的是公共浴室。
即使是洋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浴池,但他们对于洗澡似乎并不如何热心,因为在十七世纪之前,欧洲的那些洋人身上滴水不沾,轻易不肯洗澡,似乎与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就算身上老泥沉积污垢蒙面,也不洗一次澡,人人身上臭不可耐肮脏不堪。据说有个法国国王更是讨厌洗澡,总计生平之中也就洗了三五次,其身气味之臭可想而知,但他一件一件的精美矜贵的“国王的新衣”往身上套,天天新瓶装旧酒,就是死活不肯洗一回,偶有用毛巾擦抹,也只是擦别人看得见的地方,比如双手、脸面,衣服遮得着的地方是绝不光顾的。国王如此,何况臣民,于是乎举国上下,臭气熏天。洋人的皮肤腠理粗疏,毛孔粗大,汗液及油脂的分泌必然凶猛旺盛,经年累月不洗之后沉积下来的污垢既深且厚,轻易不可除去,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铲子,细长细长的弯弯的,是用金属制成的,专刮身上的老泥沉垢,罗马人在他们发明的公共浴池里就用这种金属铲子在身上铲个不亦乐乎。他们与我东方人的皮肤相比委实不可同日而语,咱们的皮肤皮薄肉嫩吹弹得破,焉能用金属铲子刮之?最多用些“浮水石”擦擦脚底皮罢了。
说起这些个人卫生,洋人还有更为过份的地方,当然这与洗澡无关,所谓“讲开又讲”,这里提一下也无妨,但绝无贬低外族之意,只是陈述部份史实。
大概是在十八世纪末期,欧洲人是没有厕所的,连公厕也没有,不像我国至少有“茅房”。他们没有大小便的地方,于是在大街上、公园里等一些公众场所方便,不论皇家贵族还是平头百姓,俱一视同仁,只要找得着地方蹲得下去,即可方便,完了提着裤子便走,且无须盖掩,其行为如此,洗不洗澡实在也无关要紧了。
我国人民对于洗澡是极为重视的,前面说过的“规定与程序”便可充份体现这一点。
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浴池,比前文所说的欧洲人的“不肯洗澡”早了不知多少年,《阿房宫赋》云:“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虽然说的是秦始皇的妃子们在洗澡,但比洋人文明多了,这句子读起来也浪漫得很,想那渭水之上流着的都是美丽的妃子们涂脸的蜜油,浮着的都是妃子们化妆的胭脂,渭水两岸,香飘十里,与洋人的“铲子”实在相去不可以道理计,更可见在个人卫生之道番人夷族岂能与我华厦上国教化之邦相提并论?妃子们洗得香喷喷的自有她们的道理,都盼上皇上宠幸,焉能不香?而平民百姓对洗澡也甚为讲究,在元代有“冷浴澡堂”,人们进去洗澡还有服务员侍侯着,提供挠背、梳头、剃头、修脚等服务,当然,是要收费的。一些僧侣对于洗澡要求更为严格,唐朝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天晨时,寺里便鸣钟,令众僧侣进行沐浴,不得推辞,而有些长老在坐化之前的一件要事便是洗澡,洗了之后再换上新衣,然后圆寂。至于更早的“孔子沐浴而朝”乃众所周知,不在话下。
对于洗澡,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离家在外就读时的景况。那时刚上大一,洗澡时没有热水供应,在大热天时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寒冷的冬天便难挨了。在家中洗的都是热水澡,初初离家便得适应新环境,洗冷水澡,弄个电热丝扔在水桶里把水热了再洗的确是个办法,但校里三申五令禁止,怕发生触电事故,偷偷进行又被巡房的校卫没收了去,还要记过处分,说想洗热水澡就到食堂里打开水。但住的是八楼,那时没有电梯,跑上跑下费劲,提个水壶去也不够用,何况还要留着开水喝。甚是无计,便只好硬着头皮洗冷水。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冻,气温有时接近一至二度,要洗个冷水澡委实需要莫大的意志与勇气,待到决定进行时颇觉得有些悲壮,张口欲吟:“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开始不敢先行脱光衣服,待水桶盛满水之后便原地跑步,跑得全身发热便开始脱衣,那寒风自门缝里钻进来,盈盈荡荡绕身三匝,皮肤上便开始起鸡皮,然后颤抖,牙关打战格格作响,不敢沾水,无奈继续原地跑步并挥拳击,接着把全部衣服脱得精光,猛发一嗓子吼,把冷水往身上急浇,双手不停在身上狂搓,彼时忍声屏息气不敢出,紧接着举起水桶当胸倾泻而下,只觉脑门皱缩身体发紧,肌肤之上白气外冒,向上蒸腾,尔后吐气发声,激凌凌打个冷颤,快速擦干身子穿上衣服,顿觉全身上下,毛孔无一个不舒张,肌肤无一寸不舒泰,至此大功告成!跨出房门,虽有寒风,但不见侵我,从此之后便爱上了洗冷水澡,慢慢形成习惯,并一直保持至今。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