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54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3476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4-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长诗的赏读
我们赏读一首诗,要搞清楚这首诗,想表示展现的是什么,尤其是长诗,按《诗歌网》最简单的分类,五十句以上者即为长诗。短的诗寥寥几句,就可以读出重点,好像才有意义,其实这样是错误的,我们评论一首诗,不是看其中的重点精句,而是看整首诗的表现如何,整首诗要说什么,说了什么,用了什么技巧,展现些什么,能给人些什么。这才是赏读一首诗的精要,而不是为某一句的精彩而精彩。所谓的精句、重点是为整首诗服务的,而不是用来夺整首诗的眼目的。经常有评者在别人的诗句后面评论:这几句还可以。在整个的诗句中就只看自己中意的,这样也太肤浅了。最忌讳的是用一种目光去赏读不同的诗,以一种情绪去赏读不同的诗。现在许多人读诗或者写诗,只是执着于表面的缥缈与华丽,缺乏对生活的探讨和对生活探讨的勇气,大多都漂浮于生活的表面,沉溺于自己的诗词意象当中,脑海里沉积的都是自己所固囿的所谓名家名诗所遗留下来的碎屑。有许多的人,往往对诗歌有着过度的解读,一首诗,无论长短就那么简单,围绕着一件事,能叙述清楚了明白了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些技巧词序词义的变化,再加上些修饰使诗句显得更加有可读性,如此罢了。可怜有些人,理解能力超高,一首诗往往能理解出三四倍的容量来,东牵西引、上下证明,十分不必要。纵然长诗所附加的意义要多些,但脉络却是连续的明白的,没有那么多的突兀的变化的,否则多少会影响诗意的发挥的。写诗就跟写作文一样,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有自己的开头中间结尾,我们的赏读是在作者其义上的赏读,而不是在自己惯常的理解方式上的赏读。不说赏读长诗了,众多的短诗,也就十几行左右吧,我们的众多的评论者,品赏者,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天花乱坠般滔滔不绝的赏评,能从古典主义谈到现代主义,能从现实论到虚无,能从李白的豪迈之诗牵扯到叔本华的哲学心理,就像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通过“短袖子”引发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一样,有的东西是不需要过多的联想的,诗的灵魂,在于诗本身。长诗与短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短的诗几句就可以提炼出其中的要点,几句话就可以给出所谓的意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领悟或者提炼,好像很有意义,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叫做格言或者警句更好。而长诗却要把作者所表述的本意贯穿于整首诗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事例来表达你所要表述的思想,在表述中展现,边叙边议,用层次来分割,不因为多而表结为乱,它铺排着章节,让整篇井然有序,它插叙着故事,让整首脉络分明,它可以穿插历史华章,让一切的表达有根有序,它更可以展现人物风云,让你体验到活生生的情绪,它罗列事实,让你感受到身边发生的事情,它更可以激荡情怀,在叙述中讴歌时代的声音。它是农民准备耕耘土地播撒种子的厚壤,它是学生高考时酝酿了十年的知识积淀,它是茫茫大海中可以掀起的波涛,它是挺立于高山之上青松的英气。长诗的句中也不乏精彩的地方,更高的是在叙述中,把中心思想、重点铺在整首诗中,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在叙事铺述中用对比、比喻、引用把事件、人物的形象、精神展示出来,给人以某种启示启迪,这是要通贯全篇的,在语言上可以有发挥,它的重点是在叙述中展示想象的,是在讲解里蕴含力量的,通常是要注以生活箐华,背以家国情怀的。这不仅要求写作者有比较强的文字操作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史典故知识,比较强的文字联系能力,热爱生活、家国的情怀。所以对长诗的赏读,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更要领略不同的句段所表现的形式,以及每一段所整合起来的喻意,理解不同的写法,懂得典故的申引,明白相同字或句在不同段的含义,或多或少的了解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所谓功夫在诗外,不仅是对写诗的要求,对品诗,也是这个道理。2025.08.03.-08.05.08:48枝条于江汉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