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8|回复: 8

[评论] 读眉眉的《你的孤独我宁愿不懂》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眉眉的《你的孤独我宁愿不懂》有感
                         ——允执
    故事主人公程默与林雨桐的相遇始于一场笔会,由一幅山水画中关于“孤独感”的解读,开启了两个孤独灵魂的彼此靠近的过程。他们从艺术延展至人生,在公园的夕阳里分享着各自的孤独。然而当情愫悄然滋长时,一句“我先生应该已经到家了”和“有些孤独,我宁愿不懂”的告别信息,为这场相遇画上了克制的句号。

    小说中,“孤独”如一幅水墨画,被渲染成多种意境:程默在童年寄养经历中习得“在画册和自然中寻找慰藉”;林雨桐则在家庭静默中养成了“在书和相机后面观察世界”。当程默说“孤独就像这湖水,表面波澜不惊,深处却暗流涌动”,林雨桐回应道“艺术和文学,是我们向湖中投下的小石子”,这都是孤独的自我映照和自我意境。

    作者眉眉“在讲述一个关于距离的故事”,以“距离”来写这场克制的孤独。夕阳湖边,程默为林雨桐选景拍照,他心中“想伸手将那缕头发别到她耳后”的冲动,最终止于理性的边界。林雨桐一句“我先生应该已经到家了”则让程默瞬间笨拙,又瞬间清醒。

   成年人的孤独,是在懂得后选择不越雷池一步。程默与林雨桐之间那道无形的界限,是彼此理解后的清醒守护。小说以“有些孤独,宁可不懂”的克制作为对话的结尾,以“在这个雨天的清晨,两个孤独的灵魂隔着城市的两端,各自守护着那条无形的界限”作为结语,让读者体会到:最深的孤独,不在于打破边界而在于共守边界;他们守护了孤独,也成全了孤独。
   程默与林雨桐最终各自退回到原有的各自的生活轨迹,彼此却可能将这次相遇化为内心深处一枚温润的玉,永不褪色,虽然“有些相遇注定短暂

                                    2025-6-29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6-29 1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允执如此用心的解读!
这篇小作的诞生有两个因素:一是基于一个朋友经历的真实故事;二是恰好论坛几个朋友在写同题《你的孤独我全都懂》。我就反其意写了这篇《你的孤独我宁愿不懂》。
再次感谢允执的解读,为拙作增彩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6-29 1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孤独的灵魂,守着底线相望,成为对方生命中难忘的存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6-2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巧妙运用山水意象隐喻人物内心——如湖水般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如远山般可望不可及。那一声叹息的告别,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眉眉 发表于 2025-6-29 15:00
谢谢允执如此用心的解读!
这篇小作的诞生有两个因素:一是基于一个朋友经历的真实故事;二是恰好论坛几个 ...

嗯嗯,知道了创作背景,就更理解故事了。我读的时候,就恍惚感觉到一些真实经历的情愫。标题是宁愿不懂 还是 全都懂,其实不影响故事的内核。但我欣赏这种反向为之而写就的故事。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婴宁 发表于 2025-6-29 15:08
两个孤独的灵魂,守着底线相望,成为对方生命中难忘的存在。

嗯嗯,是的 ,概括得真好。我罗里吧嗦的也不过是表达了这一句。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禅 发表于 2025-6-29 17:15
作者巧妙运用山水意象隐喻人物内心——如湖水般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如远山般可望不可及。那一声叹息的告别 ...

嗯嗯,是的。隐喻用得很好。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6-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允执好文。。。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20 07: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