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回复: 43

[同题] 【九月】秋渐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十三 于 2025-9-4 19:40 编辑

      听张学友唱《秋意浓》,忧伤的旋律,动人的歌声,将我的心弦轻轻拔动,凄婉、幽怨的歌词将我的思绪带入其中,令我深思其味,继而心有共鸣,情有共振。

      离别,总是令人心生百般愁。而离别发生在秋天,则愁更浓,更深。彼时独坐风中,见黄叶飘落于眼前;伫立桥上,看流水潺潺于足下,更是令人离愁陡增,放眼望去,世间无颜色,徬徨无主之心头,有秋风悲鸣,万物萧疏,即所谓“离人心上秋意浓”。

      念兹在兹,无时或忘,纵使因离别而生孤独,但自身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方的孤独,因孤独不可慰,那是何等令人神思凄绝?纵使因离别而生相思,但自身的相思已不足忧,忧惧的是对方因为相思所造成的伤痛苦楚,那是何等令人伤心断肠?一个人情到浓处,爱到极处,便心生“天上地下,惟君与存”之感,心中所想,心中所念,便只有对方一人。

      更令人嗟叹的是造化弄人,聚散无常。当命运不能由自己决定,当爱情不能被自己掌握,一任外力所摆弄操控,内心的痛苦又无处可说,无人可诉,那种无奈无力实是令人欲死,正如其中有歌词一句:“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填词的是姚若龙,他若不曾有过故事,有所经历,断然写不出来,而作为听众的我们,若不也有过故事,有过经历,听起来定然不知其中滋味,更不会堕入曲中。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闻其声而知秋来,观其状而知秋杀。

      秋声原本是一种很抽象的听觉,欧阳修却把它写得形象具体。声音发生于子夜,在西南传来,由远而近。因春属木,位于东方,夏属火,位于南方,秋属金,位于西方,西南方正是夏尽秋来之境地,秋由此而发。其声开始时淅沥萧飒,风吹木叶,继如波浪夜起,惊涛拍岸,后来又如金铁交鸣,人行马踏。声音甚是怪异,欧阳修命童子去察看,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声在树间”,欧阳修谓之为“秋声”。

      秋之状写得极其详细鲜明,其色彩单调,烟散云收;天清气爽,阳光灿烂;又气候酷烈,凉意袭人,即所谓夜昼温差极大,白天无云,阳光暴晒,夜里凉风吹袭,如针砭肌肤。状喻之声凄凉悲切,愤怒激烈,茂草遇之摧折,坚木逢之凋零,此为秋之杀,而人呢?人也不可例外,一律“杀”之,所谓“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可见万物皆不可免。

      但欧阳修最后又否定了这种状况,认为人之所以老去,实在不能怪秋之“杀”,是因为人有知有觉,多情、多思、多虑、多劳,一言一行,一思一虑,无不费心劳神,因而易老,并非伤春悲秋所致。所以,不再悲秋伤怀了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唯有爱人与美食不可辜负。

      爱人已在眼前,想之思之,有如爱念一缕,永牵于心,绵绵无绝期。此时更有秋风起,三蛇肥,蛇类即将冬眠,须吃得体形肥壮,攒油蓄脂,以渡寒冬。若能捉几条去皮焯水,剔骨留肉,加些猪骨、老鸡,炖一碗蛇羹,此羹乃龙凤相会,龙飞凤舞,吃起来必定滋味无穷,兼且强身健体,可抵秋凉,只可惜见蛇不可捉,无蛇能售卖,因其受法令保护的缘故,但不妨退而求其次——有蟹!蟹肥,掰钳揭壳,啖肉吸膏,亦美!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歌抒情 问好燕大侠 第一次知道这首歌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小板凳听大侠解析秋声赋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歌,读赋,谈感受
可见十三兄的修为。。。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占个位,明天来读文,先忙一会儿去。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了电脑想回帖,小猫咪跑来趴键盘,先关电脑。陪它玩会儿。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离人心头秋意浓,竟然没听过张学友的这首歌。
人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更哪堪离散近在眼前。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4 2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歌,阅赋,由感官而至口舌,秋声再悲,秋色再惨淡,美味当前,心中愁绪暂时尽可消解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9-5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意浓》的愁、《秋声赋》的思引发共鸣,
最终 “珍惜爱人与美食” 的落点也更显真实动人。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点晚风 发表于 2025-9-4 19:57
以歌抒情 问好燕大侠 第一次知道这首歌

谢谢临贴!
这是首老歌了,粤语版是《李香兰》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19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