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8448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3-5-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记得看过缁衣的诗文,蛮不错的。
刚读了一遍罗朱效应,看来心理学和社会道德有时是冲突的。
不过,社会道德定位更高,属于社会结构治理的更高级别,所以,一般会“兼容”了心理学。
罗朱这种情况,应该比较稀少,算是特例。太激烈了,快成传说了。
由此,想到了另一种比较出格的、更常见的情形,比如少年维特。
不一定采取这种激烈手段,但这种情形应该比较普遍。
想当年,文学巨豪歌德一度也想自杀,小说有自转性质。
金岳霖与林徽因,似乎也沾边,不过到底是理性强大,过程波澜不惊。
只是,到底值不值,可能大众心中各有自己的观点。
还有更有名的,就是叶芝一生追求茅德冈,没成功。
不过,叶芝既痛苦也因此受益,谁要人家诗那么牛的。
他的不少流传世界的名篇,跟茅德冈都有关系。
罗朱,算是爱而得。更多的情形,是爱而不得,这个对一般人来说,真的还是不好受的。
而且,这情形还并不是名人的专利。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