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箩那耳朵

[美食分享] 【原创首发】来这里饮茶正餐一条龙![9P]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鹰金钱品牌主要有水产类、肉类及果蔬类等罐头产品,包括鲮鱼系列、海鱼鱼系列、午餐肉及冰糖雪耳炖木瓜等几十个品种,其中拳头产品“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罐头是中国罐头产品唯一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的产品,产品行销全世界。

2008年12月,鹰金钱在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达到欧盟标准,具备国内最先进的水产罐头生产设备的水产罐头示范性生产基地。2016年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跨越式目标,完成对广东海宝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项目 。

从化基地建成后,鹰金钱罐头厂从员村搬至从化,员村厂区曾变身艺术创意园“红专厂”,“北有798,南有红专厂”一度广为流传。不过这一园区也于2019年关闭。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多年的发展,“鹰金钱”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罐头行业的著名品牌,分别荣获1991年“鹰金钱”金奖豆豉鲮鱼罐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2002年中国罐头行业十强企业”、中华老字号称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2015年十大手信生产企业。2016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100强,2017年入选广州品牌百强企业,同时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2017年底荣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2019年10月,企业类型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鹰金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广州鹰金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轻工集团属下的国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仍然是“珠江水广东粮”的杰出代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2-1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箩那耳朵 发表于 2024-12-19 20:14
陶陶居:广州最古老的茶楼之一
“陶陶居上乐陶陶”。据公开报道,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西关有座大户人家的 ...

谢谢耳朵的介绍,有机会再去广州喝茶。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穆云寒 发表于 2024-12-19 20:30
谢谢耳朵的介绍,有机会再去广州喝茶。

我哋讲:饮茶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最值得“封神”的10样特色早餐,好吃不贵,一点不比广州差

味力

来自北京从街头到餐桌,每一口都值得被偏爱 —— 这里是帮你挑出 C 位的美食向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沪上食脉,滥觞于明清渔商之肆,开埠后五方杂处,
苏浙粤鲁风味汇融,始成 “海派饮食” 根基。
《上海饮食志》载,彼时沙船商携苏北滋味,粤商带来广式茶点,皆为食文化添彩。
本帮菜初为平民滋味,
以 “浓油赤酱” 显特色,如草头圈子、响油鳝糊,成沪菜标杆。
今时沪上,食风仍善兼容:
弄堂粢饭团承民俗,西菜社罗宋汤融西味。
节庆食八宝饭庆年、青团迎清明,饮食间藏尽市井温情与人文脉络。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儿,跟诸位聊聊上海的早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葱油拌面
清末城隍庙,陈友志用猪油熬葱渣拌面,意外创出传奇,
后经苏东坡“汤饼泼油葱”的文人加持,
竟从码头工人的早餐升格为名媛下午茶的雅食。
细面裹着焦糖色葱油,开洋在齿间爆出鲜甜,葱段脆得能听见“咔嚓”。
熬葱油是门玄学:
本地小香葱切段,猪油与菜籽油混合,
小火炸至葱白微黄再下葱叶,听声辨火候,
最后淋生抽、老抽、糖,加滴香醋解腻。面条煮八分熟过凉水,
拌时划“∞”字,酱料渗透率直飙70%。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海锅贴
清末民初茶楼文化鼎盛时,苏州师傅将生煎馒头改良成细长形,取名"锅贴",
取"贴锅而生"的脆底之意。
萝春阁茶楼首创用肉冻调馅,高温煎制时冻化汤出,
成就了"皮薄如蝉翼,汤汁滚烫鲜"的绝活,
与生煎、小笼、小馄饨并称"四大天王"。
老上海人讲究"三鲜锅贴":
猪肉必选后腿精肉,虾仁要现剥河虾,冬笋取中段嫩芯。
煎制时用菜籽油混水,听着"滋啦"声响,待底部结出金丝网,便是恰到好处。
老茶客总说:"锅贴要趁热咬,先吸汤汁再嚼皮,最后蘸点镇江香醋,灵光!"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粢饭团
从秦始皇筑长城的糯米团子,到老底子弄堂口的竹匾摊头,
这颗白胖团子始终是上海人晨光里的“百宝箱”。
糯米蒸得透亮,裹进油条脆哨,咸蛋黄起沙,肉松蓬松,甜咸党各取所需,
老克勒讲究“木桶蒸饭、毛巾裹团”,
现炸油条咔嚓一声,咬下去是糯、脆、鲜、香四重奏。
这团子实诚,扛饿三小时,码头工人攥着它赶工,上班族边走边啃,
连秦始皇的民工都拿它当“长城粘合剂”。
如今花样翻新,藜麦奇亚籽往里塞,可老底子的味道,
终究是热糯米裹热油条,再配句“老灵额”的市井烟火气。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笼馒头
1871年,南翔日华轩的黄明贤改良大肉馒头,
以“重馅薄皮”之法,用不发酵的精面粉裹住肉皮冻与猪腿肉,创出汤汁丰盈的南翔小笼。
光绪年间,这门手艺漂至城隍庙,
从此“小笼馒头”成了上海人舌尖上的乡愁。
它形如荸荠,半透明皮子裹着16克肉馅,18道褶子像朵收拢的菊花。
咬开薄皮,滚烫的汤汁“滋”地涌出,鲜得眉毛要飞起来。
老饕讲究“先开窗后吸汤”,蘸点姜丝醋,肉香混着醋香在嘴里炸开。
这皮薄汁多的秘诀,全在肉皮冻的熬制,
猪皮慢炖两小时,冷凝成颤巍巍的果冻,切碎了拌进肉馅,蒸时遇热化作一包鲜汤。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生煎馒头
1920年代,扬州移民将生煎技艺带入上海,
萝春阁茶楼首次将其作为茶点推广,黄楚九的商业头脑让这道小吃迅速风靡。
后来,唐妙泉另辟蹊径创立大壶春,以无汤生煎与萝春阁分庭抗礼,
奠定了清水派与混水派两大流派格局。
生煎的精髓,藏在半发酵的面皮与爆汁的馅料里。
咬开时肉香、油香、芝麻香在舌尖炸开。
皮薄如纸,裹着加入肉皮冻的鲜肉馅,轻轻一咬,滚烫的汤汁便涌出来。
上海人吃生煎讲究"一咬二吸三嚼",
老克勒们还会配碗咖喱牛肉汤,或是用生煎蘸点镇江香醋,那叫一个"适意"。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19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