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2|回复: 19

[游记] 河源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因为是偶尔的兴头,所以这次出门游玩没有做充份的准备,不像以往那样攒了充裕的时间,带上水和食物,备一些常用的应付头痛脑热、驱蚊防虫的药品,还有毛巾和换洗的衣服,大包小包鼓鼓囊囊的背了一身。或许那时就是由于这样那样地忙碌着准备的功夫,脑子里又了无边际地浮想着即将可见的山水人文,使身心总是在出门之前被亢奋占据。但这一次不必做太多,也不要想太多,只要轻装上路 。
  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河源市,出发时是午后,有稀薄的阳光和冷冷的风。开车的朋友放起了音乐,是典雅清越的古琴曲,按照我的脾性,但凡乘车便极容易睡着,何况有舒缓的乐韵缭绕在车厢内暖暖的空气里,更无疑于催眠了,可是沿路的风景总是新奇的,不想浪费难得的机会,于是便打起了精神观看车窗外的景物。轿车在飞驰,眼前的高速公路蜿蜒而高,在远远的尽处有青山漠漠夕阳红红。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南方与丰饶富庶的珠江三角洲衔接,北方与江西省赣州比邻,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水一年四季都适宜游览。河源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与文化。我对于客家人的“由来”并不了解,对客家的风俗文化更是知之甚少,但我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客家人:“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可见客家人数甚多分布极广,也可知晓客家人善于“迁徙”的习性。据一些史料的考证,客家人原本居住中原,由于中原战乱不断,烽火连连,其人不堪忍受而迁播至南方各省,大多散落在山区居住,他们在那里开垦荒地,劈山造田,并渐与原住民融合,继而结婚生子,开枝散叶。但客家人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异常坚韧顽强的作风,每当他们迁至一个地方,在安家落户之后,如果发现该地方不合乎理想,又即迁往别处,不管迁移多少次直至满意为止,并不倦怠懒散,贪图安逸,更有一些记载提及,客家女人在迁徙的路途中站着小解,是因为怕蹲下去后就不能起来了。


                                                                                              (二)  
  
  在赣、粤两省的广阔土地上,有一条长约五百余公里的江河迤迂流过,这条江流为二万五千余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所在地区带来了数量繁多的物种,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生态特征,这就是流经广东的三大河流之一——东江。东江不但肩负着珠三角区域和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稳定繁荣,更是香港及广东省的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城市四百多万民生的主要饮水资源,广东河源市更是位居其中,被河源的客家人称为“母亲河”。河流本身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科学地考察取证其源河、源头及发源地在各种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东江以其两岸景色纯朴古韵、自然秀美见长,在东源县近百里的河段上尤为特出,当地旅游部门便在这一河段开发了一个旅游景点,称为“东江画廊”。
  我们现在便驱车直奔东江画廊。
      一艘当地旅游部门提供的游船停泊在岸边, 船身长约三十余米,船体分上下二层,下层中间开了舱门靠近岸边码头,门旁一位礼仪小姐脸带微笑婷婷俏立。我与朋友一行数人自舱门鱼贯而入,礼仪小姐连说:“欢迎光临,请小心。”等话语,声音甚是轻柔甜美。船舱壁板上开了几个大大的窗子,应是方便游客观光赏景之用,右边是一个大厅,宽敞处摆着好几张式样精致的桌椅,地板上铺着红毯,左边有一层阶梯,上面是一个平台,旁边摆着电视机与麦克风,内里自高处向下垂着一袭帐幔,颜色紫红,随风轻动。这俨然便是一个小型舞台。我们挑了靠窗的椅子坐下,向江上眺望。忽然一声汽笛鸣响,继而马达隆隆,游船缓缓离岸向江中驶去。
  江面约有二三百米宽,水色淡绿,缓流轻漾,虽已入冬,这江水却似乎透着暖意,周遭远近不见有其他船只,也不听闻人声喧哗,江水之上日光冷照天风微微。游船行驶缓慢,两岸景色如画卷般映入眼帘。岸上的花树错落有致地排列,因为相距较远,看不清它们的真切模样,只是一片儿连连绵绵地挨着,偶尔遇上江风吹过便整片儿地摇曳,它们的影子倒在水中,轻轻地波动起伏,仿佛比岸上的本身更为欢怡与惬意。更有似柳非柳的枝条儿,婉婉地垂向水面,怯怯轻飘,犹如春天里少女的裙幅。在枝桠掩映的地方露出几角屋宇,墙壁是宽厚笨拙的土砖所彻,残缺的凹凸不平的轮廓似乎遭受了许多年的风雨侵蚀,屋顶用瓦覆盖,黝黝的厚重的颜色,露着由来已久的纯朴与原始的风貌,使我禁不住对它的主人生出猜想——是一个相貌清癯的隐逸,还是一个孤独垂暮的田家老叟?隐隐看见阡陌纵横的田野,在冬天里虽没有层层的绿色与金黄的麦浪,但有肃穆的茫茫的气势,更可使人预见春秋的繁华与丰实。天际有迷蒙的云烟,聚了又散的飘渺间偶现群山的曼妙曲线,如果用相框定格住,那便是一幅优美的画了。
  忽然间音乐响起,舞台后面的幔帐掀动,走出一个浓装少女,大约十八九岁年纪,头发扎了两条大辫子垂在胸前,身穿一袭粉红色连衣裙子,眼眸清亮,巧笑善睐,拿了麦克风走到台前说道:“欢迎各位朋友光临河源市,欢迎各位朋友光临东江画廊。你们现在乘坐的是东江画廊01号游船,希望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下面为各位朋友送上由我们客家妹子表演的客家风情歌舞,敬请各位欣赏!”话间刚落,即有乐曲奏响,听音韵似是古曲,调子跳跃轻快怡人感官,猜想多数是客家乐韵。那少女快步退回帐后,随即有四位女郎自帐后碎步而出,穿著一色的古装水绿衣衫,上面画有水鸟青竹图纹,窄臂阔袖,俏腰轻束,在舞台上一字儿排开,手中拿着画扇摭住了脸面,看不见容颜。只见四个女郎玉手轻挥,莲足款款,动作整齐划一未有丝毫参差,可见平时训练有素。这时四女一齐移开摭住脸儿的画扇,却又背转身子,速度极快,仍是看不清容貌,手中画扇靠在腰后,彼此不停地快步穿插,移形换位,那画扇轻招慢摇,且又舒肩扭臀,忽又一个个的转过身来,原来都是十八二十的年纪,正是妙龄花季,她们目光流盼,神态嫣然,一时之间小小船舱之内春光无限,满台妖娆。一场歌舞演完,接下来是单曲独唱,还夹带着小品节目,不但唱功犹可,人物故事也演得惟妙惟肖。   
  歌舞表演暂告一段落,游船仍然在缓慢行进。往窗外眺望,远远看见一座山石,外形极为奇特,甚似人形,我召了侍应生过来询问,说其山名唤“望夫山”,亦称“望郎回”,是东江画廊的远山景观之中最为形状生动的奇山之一,侍应生还道出一段久远的传说:在东江之滨有一对客家的新婚夫妇,皆因为了生计的缘故,丈夫告别妻子外出谋生。日久,妻子思念丈夫,常常攀上山顶遥望远方,希望能看见丈夫归来的身影,但望穿秋水终不见归,遂日日在山上眺望,风雨无阻,其情不改。几度春去秋来花飞花落,郎不回,郎不归!她终于哭倒在地化作今日之“望郎回”,她的相思之泪变作山间奔涌的飞泉。这个传说在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已无可考证,但有记载说宋代苏东坡曾在望郎石上题诗一首,诗云:   
  
              石作妇人在远望,无言无语苦思量。   
              望尽几多来往客,不见郎归泪汪汪。

虽是一个凄婉的传说,但也描述了客家人置身异乡的贫苦与愁困,更喻示了客家女子对希望的无比执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远走天涯,东迁西徙,可以想见客家人所面临的是何等艰辛何等无奈。而为了生存所迸发出来的顽强不息的意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东江画廊还有很多个景点,诸如曲滩、古云舟、飞鹅嘴、红军营、绿竹长廊、远啸仙故居、缺牙山、东江纵队等等,这些景点都是东江两岸风景的浓缩,荟萃了东江的历史变革和人文景观,但以我等心胸,必不可发现其沉厚与积淀,曾有前人写了一首诗描绘东江:

             浩瀚东江碧悠悠,清去浊来淌春秋。
             闲鹤漫舞歌新橹,薄雾蒙飘伴激流。  
             点点鳞波星闪闪,层层竹影月幽幽。   
             山明水绿涛声壮,浪阔波长任泛舟。   

这诗虽是前人所作,作者却不可考究,而东江之水亦千百年来汩汩东流,不舍昼夜。
                     
                                                                                                (三)

   到河源不可不看“南园第一村”。
   南园第一村的前身称作潘家围,在东源县仙塘镇境内,位属仙塘镇红光村。南园第一村是河源市内经历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好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村落,村内古老民居建筑多造于明末清初,共三十余座。因受传统的阴阳学说与家族思想影响,在选址与座向上极为讲究,多数背北朝南前低后高,结构封闭浑然一体,充份体现出客家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延续了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民居建筑,因为客家人正是从中原如河南等省份向外迁播。我想“南园第一村”的名字是当地旅游部门为了扩大影响招徕游客而采用的名字,但村中的建筑及其原始风貌却更符合“潘家围”的名称。  
      村中保持得最为完好的古建筑有“大夫第”、“六曲桥”、“老衙门”、“柳溪书院”等数处。  
    仙塘镇潘氏是个大家族,究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四百年前。潘氏的祖先因避走战祸自中原地区转辗千里流落至广东省韶关地域,不知经过了几多艰辛,终可拥良田地产,置业安居,但又不知是出于何种因由,或许是客家人天生的不断向别处迁徙的习性,其子孙后代陆续迁到现在的东源县仙塘镇居住。潘氏后裔多有在当朝为官者,共有一十二人为八品以上官员,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大夫第”的主人便是潘氏十三世潘树球、潘氏十四世潘思灏、潘氏十五世潘郁文,潘郁文于清光绪十六年加捐中书,次年光绪帝赐“奉直大夫”,父因子而贵,其祖父潘树球、父亲潘思灏亦获赐“奉直大夫”,一家三代祖孙三人均为大夫门第,遂称“大夫第”。此第历时二十二年方始竣工,取用石灰、砖木、青石条等材料建造,属“三进式”结构,分前、中、后三堂。  
  站在门楼外仰望,周围环境静谧,鲜有人声,外墙斑驳剥落疮痍裸露,门首木质横匾裂纹交错,残遗油漆片片皹裂,如丝如絮,仿欲随风飞去,匾上书“大夫第”三个红色楷体大字,在晨光微照冷风吹拂之中尽显森严肃穆。第府内仍保留着很多完整的木雕,都是龙凤图案,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形态各异并无一图相似重复,历时一百余年仍然入目清晰。中堂的墙壁上各保留着一幅壁画,左面墙上画的是“富贵长寿”图,图画的两边配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右面墙上是“英雄独立”图,也有几句诗词,似乎是王勃作的《滕王阁序》中的语句,两幅壁画中均见裂缝纵横,一些地方虽略经修缮,但仍难掩其历经岁月的迹象。  
  有说“大夫第”始建于潘氏十三世,但也有说建于潘氏十二世潘世拔,因为这中堂的名字叫“贻燕”,是潘氏十二世潘世拔的女儿的名字,在她满月这一天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一直沿用下去。堂中央悬挂着潘世拔夫妇二人的画像,他的夫人的画像下面却并没有冠以“潘氏”的名号,而是写着“程夫人”,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大为相悖,何况宦官世家尤其注重社会等级划分,而男尊女卑更是不可改变的条律,但潘世拔似乎冲破了这一禁锢,这是一种异于寻常的思想,在当时与传统思想相比实属于“忤逆”与“不屑”,但在近代看来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潘世拔发挥了莫大的勇气,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胸怀与及对当时置身社会下层的女性的尊重。而在另一方面,程夫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敢于与世俗抗争的女子,在一个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姓氏,这是令人景仰与由衷佩服的。在游玩时并不清楚潘世拔的平生事迹,回来后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才知道潘世拔的经历可算是一段传奇。
     少年时的潘世拔与很多官宦子弟一样身染恶习,他尤其好赌,常常呼朋引类在外聚赌,动辄夜不归宿通宵达旦,以致无心功名荒废学业,其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教育引导,无奈屡教不改,且愈发恶劣,怒气之下便欲杀了他泄恨,幸得他母亲宠爱,教他逃离家门远走天涯,终不死在他父亲刀下。但命运一事的确是变幻无常难以预料,这潘世拔不知趁了什么机遇,却在数年之后为官浙江,在他鸣锣奏乐衣锦还乡之日,家人见他这般境遇无不又惊又喜前嫌尽消,而潘世拔的心情与当日怆惶而逃的狼狈感受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当他经过“六曲桥”时曾伫立不去,停留良久,叹桥有六曲,也正如人生,际遇坎坷多有曲折,不有所经历难到达彼端。
  这估计是潘家后人所记录。潘世拔数年来音讯茫茫缈无踪影,乡人料他多数恶习难改,或穷困潦倒,或客死异乡,想不到以其劣迹却能意外为官,此俱潘氏祖辈风水所发而非靠其真才实学,然而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潘世拔未曾留下片言只语,也无相关史料佐证,遂成潘氏的一个大迷团。
  潘世拔在乾隆年间为浙江温台盐运副使,所谓“盐运副使”即相当于现在的市副局级干部。当时乾隆准他带职还乡,“老衙门”便是他在还乡后所建。
      老衙门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外墙以一个斗门打开,斗门之后是三个大门,分别是正门、左门、右门,正门最大,里面是上、中、下三厅,左右两门分别是两条小巷,这两条小巷将正门的主体建筑围了起来,而两巷外侧连着的各是一列厢房,每列二十间,共计四十间,这样小巷便将主体建筑与厢房隔开,在巷尾的厢房又横向延续,整个衙门便形成一个左右对称结构封闭的整体建筑,这个衙门不但是潘世拔办公断案的地方,也是他饮食起居的住所。按理说潘世拔为官时正逢清代之“康乾”盛世,浙江一带特别是温、台二州甚为富庶,而盐务方面又是美差,一向是众多官吏争夺的肥缺。当时河源地区极为贫困,经济落后,民生愁苦,潘世拔在浙江身居要职,向乾隆请求返乡当一县官,在富饶之地返回穷乡僻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下放基层”,虽说其时清朝立国不到一百年,有很多政策法治须向农村及边陲地带推广,需要一些官员带职还乡立衙设堂,以播当朝司制,而以潘世拔这种级别的官员本无须此举,但他自动请缨并得到了乾隆的准许,还给他拔了银子盖好衙门,他的幕僚以及族人对于他的这一举动大为费解。潘世拔回乡之后秉公办案作风清廉,体恤民生纳儒办学,当地民众无不叹服拥戴,久而久之,潘世拔及其家族声誉日高德望日隆,村中不论大人小孩皆称其衙门为“老衙门”。衙堂正中照壁上方挂着一幅横匾,墨底金漆,上书“明镜高悬”四字,壁中画着一个太阳,红日如斗,金光灿灿,谓“红日青天,乾坤朗朗”之意,壁前左右首各立着一块竖匾,左匾书“奉旨管理地方盐运”,右匾书“奉旨管理东江河道”,均是红底黑字,前方摆着一椅一桌,桌面右上角放着一条黑色木块,估计应是县官断案时用的“惊堂木”,两旁墙壁又摆着一些牌匾,写着“肃静”、“威武”等字样。当年潘世拔便是在这里管理一县政事。
  潘世拔曾官至二品,而整个家族二十余代共有十二人为八品以上官员,在人事繁复、波诡云谲的官场中能达到如此权贵显赫并非仅仅靠风水和运气,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家族祖训“忠孝传家,诗书启后”密切相关,在筹建“柳溪书院”这件事上便充份体现了这一点。
  “柳溪书院”是潘氏三代人于清代道光元年开始共同集资筹建,建筑面积达四百平方米,因其门外植有两行柳树,掩映成荫,当中有一条小溪穿过,水声潺潺,故而得名。书院内有讲堂、凉亭、照墙、鱼池、花园、厅堂、厨房、水井等处所,潘氏后人便在这里攻读诗书立身做人。大多数民间建筑的座向都是背北朝南,但潘氏属官宦世家,况有古语云“紫气东来”,书院便正门朝东,取意吸纳东来之紫气。正门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红灯笼,木质大门涂盖朱漆,门首一横匾亦油着朱漆,上面写着行楷体“柳溪书院”四字,左右写着一副对联:
             
                柳映青衣书映雪,溪生绿水笔生花。  

这一对联在清代之前不曾见有其出处,多是潘家族人所作,但出自谁手却不得而知,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合起来便是书院的名称,更有意境的便是这副对联的作者在上下联中结合了两个典故,分别是“映雪”与“生花”。“映雪”是指“囊萤映雪”,这个典故是说古时候两个用功刻苦的读书人,一个是晋代人车胤,《晋书》云:“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常不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车胤以出身寒微而以博学闻名当世;另一个也是晋代人叫孙康,据有关书籍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而“生花”的典故便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妙笔生花”了。从正门进去便经过一个圆形月门,月门右边便是讲堂,堂中摆着两行矮几,里面是一张讲桌,桌后的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画像中注有“先师”字样。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以仁为核心,主“人为贵”,推行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尊师重教等思想内容,但也建立了一些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主义落后思想。儒家主张读书入仕,但其读书人在入仕方面俱有一定的功利成份,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话可见一斑。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虽是相对于“隐士”所言,而隐士有儒家隐士与道家隐士,孔子所指隐士是儒家的读书人,表面上看是受天下大势所限而隐,有远退江湖趋避乱世之意,似乎有着无为的“出世”态度,而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天下晦暗时仍然修行自己的仁义道德,使自身的思想品格更加完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日后的“兼济天下”做好准备,与道家思想的“无为”、“出世”态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个人价值观上来说儒家所采取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但经过后人的研究挖掘,认为其已与道家的“出世”态度相结合,达到一个更合乎理想的境界。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在很多朝代或历史时期中成为了官方思想,潘氏乃官宦世家,将其拜为“先师”也属理所当然。  
  柳溪书院建成至今已经一百八十余年,曾经历过十分严重的破败坍塌。很多屋檐上的瓦片散乱跌落,墙壁也多有裂缝,每遇雨天便漏雨渗水,一些木料建筑结构也已变质,腐败不堪,院内的花园、凉亭等也曾日渐荒废野草丛生,但整体结构仍然保存完好,在2005年全面重修,现在所看见的柳溪书院已是焕然一新。书院外周环境随着日月流逝也有所变迁,已不复再有当年的小溪与杨柳,置身书院之中以今日之眼光遥想旧时之风貌,然而莘莘学子朗朗书声,功名仕途显赫家世,俱已如云烟散去。
                       
                                                                                                        (四)

  万绿湖是河源市又一个远近闻名的风景区,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不但有“不见瑶池水,但有万绿湖”之说,还有“华南第一湖”之美誉。
  万绿湖水域三百七十余公里,湖中岛屿众多,湖外峰峦叠翠青山环绕。乘坐游船驶向湖中,近看那湖水颜色碧绿,无风而漾,再向远处望去,水色便渐渐转为淡绿,日光照射之下那颜色或深或浅闪闪变幻,船只经过一个由两旁的小岛屿形成的“隘口”之后,眼前的湖面便赫然变得宽广壮阔,观望处使心胸不由得一振,只见碧水绵绵细浪涟涟,极目彼岸一派烟波浩淼,水面有岛屿处处,星罗棋布点缀其间,不但立体美感仿自天然,更增神秘幽幽。进入湖中深处,轻风缕缕而过,吸入肺俯清凉透爽,待得拂裹全身便凛凛而生微寒,阳光自云层中透射而下,如柱如幢照在水面之上而烁烁生出一团白光,那光如万千银鱼齐现,跳跃乱舞,冉冉铺至脚下,形成一条光之大道,仿佛可以踏步捷足而去。阳光之后一片迷朦,如烟如雾,尽显无涯,等到置身其中更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返回的时候自然又是一番细微景象,碧水微波之上不禁遐想:天地未开,盘古一怒奋挥巨斧,分天地为大块;河源人排除万难众志成城,创天地之大美,可歌可赞!
      这样美丽的湖泊这样优雅的去处,的确使人流连,我想若可他日有备而来,当携一二知己、一壶香茗兼几根钓杆,优悠湖上,则可永日矣!
  如果说万绿湖是河源人辛勤汗水的见证,那么“音乐喷泉”又是河源人一个振奋人心的骄傲。
      音乐喷泉也位于新丰江中,在河源大桥与珠河大桥之间,主喷水柱高达一百六十九米,号称“亚洲第一高喷泉”,由河源市政府筹资兴建,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开始建造,一九九九年二月六日竣工,历时四个多月。该喷泉是到河源游玩的旅客在傍晚时份必看的节目。
      我们到达江边的时候已是晚上七时许,岸上站满了围观的看客,两岸的路灯尽数映入水中,水面上便是一片金黄灿烂。夜色中只见江中央筑起两层圆台,内中有灯光射出,欢快悦耳的音乐在江面上随风飘送,喷泉也随着乐声韵律跳跃舞动,那水如丝如线自圆台周围喷出,忽而直喷如帘,忽而交编如网,有拱而向内洒落,又有弯而朝外飘散,音乐转为强劲,台中喷泉一字喷出,至高处散开如飞粉薄雪,边沿侧弯将落未落,整个儿望去有如临风羽扇又如孔雀开屏,灯影迷离水声潇潇,片刻之后乐声顿消泉水隐退,一片寂静。两岸人声喁喁,似乎有所期待。果然音乐又起,圆台中央一条水柱向上激射而出,愈上愈高直冲云霄,水柱在半空中仿佛无可着力,但又攀向更高处,翘首而望,那泉头仍不停歇,下面又有后来者如一条条银蛇般弯曲蜿蜒而追,及至最高处水花散落如玉如珠,被风一吹尽化作水气四下弥漫,圆台中灯光向水柱影照,岸边高处各有两道强光巡回往返,射向江中,一时之间声光水色汇集交织,使观者心神俱醉,疑梦疑真。   
  这音乐喷泉还有“流金溢彩”、“火树银花”喷射表演,只是我去得太迟,无缘一观了。  
  回去前顺便看看河源的天后宫,很多地方都建有天后宫,关于其传说似乎也有很多版本,单在河源便有三个天后宫,所供奉的是三个天后娘娘,一个姓林,一个姓陈,另一个姓李,现在所看的这个据说便是姓李的天后娘娘。她的天后宫又称为“阿婆庙”,相传她是福建蒲田人,因为水性好常常出海搭救遇难者而被后人敬为“护海女神”,所以天后宫也是自福建蒲田迁徒而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大约始建于元代,宫内主祀观世音与妈祖,但也有人认为二者本是同一人,另外尚供奉着道教神祗四十八尊神,建筑面积达千余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曾经一度残破败落香火中断,直至一九八九年重建方始又再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为阿婆庙娘娘出游,届时民间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庆贺,诸如“叠笔”、“办会”等,场面十分隆重热闹,至于具体如何,我却是游不逢时无缘体会。  
  庙门不时有游人进出,大多成群结队,应是旅游团组队而来。庙内更有很多游客,但不听见有人说话,似是面对诸神心怀虔诚,不敢喧哗。我信步走到一个小亭中,一角石墩上摆着一个木制龟体,只有身腹而无头及四肢,腹部均刻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圆孔和数字,开始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细看注解方知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著名神话,传说伏羲氏时出“河图”而成八卦,大禹时出“洛书”而治水,有古书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这虽是传说,但又有史学家认为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是炎黄祖先心灵思维的至高境界,后来的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经等皆出于此,可见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这“河图洛书”为何会出现在“阿婆庙”中,二者有着什么渊源却不见陈述。
  供奉天后娘娘的殿堂中香烟缭绕,一众神像都朔了金身,当中是天后娘娘神象,面容端庄慈祥,面露微笑,身旁又有几尊神像,似是童子模样,身后又排着数列,均不知道唤作什么名号,整个大殿神气庄严金光灿灿。天后娘娘像前几上放着几个木质龟背,背上一行一行的凿了很多小孔,每个小孔中都插着一支玉制的签,专供游客拜求。我素来不好此道,而朋友们一个个都拿了签,又不住对我催促,我不好扫兴勉强取了一签,拿到隔壁“解签房”解签,只听解签者云:“事业不顺,婚姻不遂,万事只宜低调,不可高张,此下下签。”问化解之道,云:“化财烧香,神自庇佑。”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利而往,为利而来,连这神圣肃穆之地也只一心求财。我素来不信神鬼之道,其下下签云,诚不可信哉!当下一笑置之。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写的一篇游记,很想再去一次河源,看万绿湖,据说河鲜更肥美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坐个十三的沙发,慢慢读来。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1-3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出门去旅游了,之前也喜欢旅游回来写游记,而且还要回来就写,不然时间过了就提不起这个兴致了。
十三这篇游记写得挺好,生动和细腻的描写,仿佛带我们身临其境。
河源没有去过,下次有机会也可以去玩下。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1-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厉害了,内容好丰富好宏大!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1-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十三 发表于 2024-11-3 18:04
以前写的一篇游记,很想再去一次河源,看万绿湖,据说河鲜更肥美了。

再次出游,感觉又会不同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4-11-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扬 发表于 2024-11-3 19:55
太厉害了,内容好丰富好宏大!

和人家学学吧,怎么写游记,哈哈哈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依 发表于 2024-11-3 18:35
我来坐个十三的沙发,慢慢读来。

若版请坐,奉茶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依 发表于 2024-11-3 18:55
好久没出门去旅游了,之前也喜欢旅游回来写游记,而且还要回来就写,不然时间过了就提不起这个兴致了。
十 ...

是啊!游玩过后就懒了,也容易忘
那地儿的确不错,值得一游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扬 发表于 2024-11-3 19:55
太厉害了,内容好丰富好宏大!

内容多了倒是感觉有些臃肿了哈。。。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21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