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回复: 13

(转)李政道先生的字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政道去年八月初驾鹤西游,享年 98 岁,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

华裔学者中,成就最高的当属李杨(李政道和杨振宁,尽管两人不对付,是冤家对头),以及微分几何史上承上启下的大师陈省身三人。别人,包括陈省身的高足丘成桐,以及其他几位炸药奖得主,就成就而言,和这三人相比,应该还差个层次。

李、杨、陈三位教授都曾经受聘于著名的 IAS(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IAS 和普林斯顿大学是邻居,但并不隶属于普林斯顿大学,它是个独立研究机构。IAS 只有两个专业:
a)数学
b)物理学(理论物理、天体物理)
每个专业每年只聘请几名教授(例如数学,长时间只有七个名额),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IAS 的那十几名教授左右了全世界基础研究的方向和进展。能被 IAS 聘请,基本上是比得到炸药奖更高的荣誉。例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冯·诺伊曼、哥德尔、外尔等这些名垂千古的大师都曾是 IAS 的雇员。

和充满争议的杨不同,李政道通常被认为是德艺双馨的学者。
就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而言,李曾主导过 cuspea 计划,提议和推动了中国最初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立(北京石景山区高能物理研究所),李功不可没,再加上大亚湾中微子探测中心,李政道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有好几个科研机构是在李政道曾经的倡议下成立的。规模最大的自然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成立。我没去过高能物理所,但知道它在西郊的石景山区,而且这个研究所规模很大,教职工都有一两千人。

另两个不属于通常的研究机构,而是开放式的科研流动站和科研管理机构性质的,第一个是基于北大的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李政道挂名担任终身主任,他当然不直接管事,管事的通常是副主任,基本上由北大的头脸人物担任。

另一个是基于中科院在中关村的两个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而成立的,它有两块牌子,具体名称记不清了,但基本上是 "中国高等科技中心" 和 “第三世界科学院北京分院” 之类,李政道也是不管事的主任/名誉主任,副主任通常由中科院系统的头脸人物兼任,例如第一届的副主任就是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注:周光召 2024 年 8 月 17 日逝世,和李政道先生差不多同一时间驾鹤西游)。

李政道是常青藤联盟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到目前为止也是美帝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抛开和平奖不谈,李是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三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最年轻的是巴丁格,他在 25 岁和他老爸一起得奖;
第二年轻的是一代宗师海森堡,30岁得奖。海森堡是物理学史上的大宗师,量子力学奠基人,地位除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尊大佛,再加上像伽利略、麦克斯韦这两尊准大佛外,基本上不输他人,妥妥的历史前十。海森堡是当年纳粹德国的坚定支持者,他和当时奥匈帝国另一位不世天才泡利(Pauli)主导过德国的原子弹研究,和美帝这边的奥本海默、费米主导的原子弹研究的比赛中“败北”。海森堡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审判,是因为他对物理的卓越贡献使得他免受这场审判。费米可是李政道的导师,费米也是人类历史上数得着的大宗师,构成咱们这个世界的物质,像质子中子电子以及更基本的夸克,都称为“费米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l0a.jpg
注:打头的“石孙教授”,是指丁石孙教授。丁石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大的校长,8-9 年风波后,人大的吴树青取代丁石孙成为北大校长。丁石孙是北大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校长之一。季羡林生前给丁石孙校长的评价,大致是这么说的: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大家永久地铭记:第一位是民国时代的蔡元培,第二位是新中国时代的丁石孙。

当时中国没有互联网,所以通信主要靠书信(以及电话)。中国的互联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两台服务器,都在北京,一台是供政府机关使用的,另一台是供高校和科研部门使用的,这台服务器在石景山区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当时比如说北大的教授要发电子邮件,也必须先连到高能物理所的服务器。
l-1.jpg

l0b.jpg
这个大概率不是李政道写的,但也不是杨振宁。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l3.jpg


l-2.jpg
这里的“伯宇教授”,是指侯伯宇,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教授之一,当时可能在西安,也可能在北京,具体懒得查了,但后来他主要供职于西安(西北大学?),他有个兄弟叫做侯伯元,也算不错,但声望就比不上侯伯宇。两兄弟一起合作发过不少论文,因为署名都是 B.Y. Hou,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排名不分先后”,在当时算是美谈。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png

2.png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3.png

4.png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本土的研究,有些是和诺贝尔奖挨边的:
a)原子核模型的研究,这就是“层子模型”的那个时期。当时为了响应毛主席“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论断,当时的北大,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数学所组织了当时的最豪华阵营研究质子和中字的结构,以胡宁(北大)朱洪元等牵头。因为模型必须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的,所以构成质子、中字的粒子必须有两个,而且这种更小的粒子还可以一分为二,直到无穷无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78年/80年改革开放期间的两大科研成果之一:层子模型。
层子模型当然是没理由的,这是应该丢到垃圾桶里的模型。但当时朱洪元手下有个科大的青年研究员,叫做刘耀阳。当时他另辟蹊径,用群论研究核子,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但刘的结果和毛主席的指示不相容,刘被批评,他的小组解散。
当时在大洋另一边,盖尔曼等人恰恰也是用李群鼓捣质子中子,提出了夸克模型。夸克 SU(2) 模型是物理史上最精确的模型之一。

2)近十年来以王怡芳为首的一批人在大亚湾对中微子的观察和研究。其实这项工作还是不错的。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21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