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见过的鸟并不多,儿时的运河两岸,气候变迁,不像老爷说的他们小时候,能看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鸟。
见得最多的也就是燕子了,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一双剪刀似的尾巴,身子灵巧。还有一年四季司空见惯的颜色土拉八几,身子笨笨的麻雀;一身灰黑的羽毛,叫声喑哑嘈杂的喜鹊。偶尔会见到啄木鸟,围着树干转来转去。
有一次,哥哥们不知从哪抓到一只猫头鹰,那是第一次见到猛禽,那双犀利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让人见之畏怵。小小的心灵头一次对一只鸟感到害怕。
鸟属于山林,属于原野,属于广袤的大自然。所以,从来没动过养鸟的心思,只觉得飞翔的鸟儿被圈养在笼中,失去了自由,太过残忍。
刚成家时,在白羊的厂子一住八年。简陋的房屋,在市区边缘,西边与一个村子接壤。地方偏僻,却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清静。
屋子向西,为了防夕照,便搭建出一道长长的厦子,用以遮蔽夏日热烈的阳光。冬天还能起到防风的效果。
当时因儿子喜欢,于是在一位堂弟的建议下,从鸟市上拎回来一只小小的鹦鹉。
绿毛相间的羽毛,个头很小,长相很俊,是非常常见的虎皮品种。
以为鹦鹉也会学舌,后来才知道,会叫的是八哥,浑身漆黑的那种鸟。鹦鹉即使学说话,也是很繁琐的,比如,要剪舌,要溜,不能让它脏了口,等等。我们哪里懂那些行内的操作,纯是买来给儿子玩的。
小小的鹦鹉并不会叫,每天在笼子里跳来跳去,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像个小孩子一般煞是活泼可爱。
儿子喜欢得不行,从此他每天的日程里便添了一项,喂鸟。有时淘气,便把一张纸放进笼子里逗它。没想到小家伙很快把纸啄得稀碎。
想不到那张小小的嘴如此坚硬,于是我忽发奇想,抓了一把葵瓜子放进它的小食罐里。它磕得比人还快,当时既好奇又好笑,于是就时不时地喂它把瓜子。
小家伙似乎磕上了瘾,不仅磕瓜子,更是拿那只竹笼子练嘴。当时没注意,后来喂食时发现,细细的竹签竟然被它啄透了,好在发现得及时,不然只怕它再啄啄,它就会飞出笼子了。
于是,就换了个铁笼子,这下,那双小小的尖尖的硬喙终于啄不动了。
看着它每天跳来跳去,感觉有些孤单,后来又买了一只给它作伴。本以为两只会友好相处,没想到第一只欺生,竟然容不下第二只,见面就啄。后来者只好可怜巴巴地躲得远远的。希望是美好的,事实却大相径庭。
养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第二年国庆长假,带儿子回老家住着。中间天气变化,两只鸟儿遭了风雨双双殒命,儿子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搬了新居,再也没养过鸟。却没少听到鸟鸣,因小区绿树不少,时不时地有鸟飞过,顺便丢下一粒粒清脆的啼声。
每年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声音极好分辨,那种叫声“咕咕,咕”的鸟儿,从春天一直到盛夏,清晰而响亮,却一直不知道是什么鸟。
倒是在路上,于公交车站台候车的空,总能看到小小的麻雀蹦蹦跳跳地,根本不怕人。于是总是兴致勃勃地看着,视线一直随着它们。
喧嚣的城市,每天各种车辆的马达声不绝于耳。鸟鸣划破各种喧嚣,显得格外清新悦耳,也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意趣,勾起了内心那份对自然对田园的向往。
每天,时不时地总有鸟儿从窗前掠过,引得咪咪迅速地追至窗前探寻。鸟儿只是匆匆路过,而它却执著地趴在窗前耐心地等待观察。
有时便陪着它,一人一猫在窗前默默良久。咪咪等着鸟儿,而我看那蓝天浮云。
有时,咪咪等着等着就睡着了。那时,四下寂静,日光慢慢移动。想必,它的梦中,也能听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