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7|回复: 37

[同题] 【花鸟虫鱼】十七年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搬篇旧灌水贴,贴上【花鸟虫鱼】这个标签看看。略有改动~~这是 2021 年这个时候码的和蝉相关的帖子。说起蝉,也就是北方口语中的“知了”,估计这里所有的同学都不会陌生,包括俺在内。俺老家长沙方言中,蝉又叫做“悬梁子”(谐音,不知道如何写.也有可能是“喧娘子”?)。古人对蝉的称呼有“蜩、蜺、䗁、蝒“ 等称谓,其中和”蜩“相关的,就有”丕蜩、茅蜩、秋蜩、寒蜩“等更细的区分。现在全国各地方言中如何称呼蝉,加起来估计会超过一百种。按照生物学家婴宁的说法,蝉应该属于不完全变态物种。刚才仔细地想了想,在树上鸣叫的蝉、蝉从若虫褪去的壳,以前倒是经常见着,只是从地洞里爬出来的若虫/蝉蛹似乎是罕见。又据说蝉脱壳留下来的壳,是一味优质中药,虽然我不知蝉壳能治神马病。

湖南夏天天气热,夏天听到蝉鸣那是常事。在帝都数年,俺记忆中蝉鸣声似乎是稀罕物,不知北京郊外到底有没有蝉?以前忙于学业功课,足迹倒是很少踏出海淀镇。

因为在湖南每年都能听到蝉鸣声,所以以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蝉每年都会从地洞里爬出来,然后蜕变成蝉;后来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在从地洞里爬出来之前,蝉的若虫得在地洞里呆上几年(通常是 2 到 4年,各地的情况会有所差别);“成年”后,蝉通常会有几周的寿命,雄蝉会发出鸣叫声以求偶,然后死去;雌蝉甚至不能鸣叫,产卵后也会随即死去。据说有些淘气的男孩子会用网兜或者贴有胶带纸的长竹竿在树上网鸣蝉来当玩具。更有甚者,据说还有将树上捕来的蝉油炸来开吃的,心里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2)
正因为如此,多愁善感的古人们通常会对蝉寄予无限的同情。从古到今,诗人们对蝉基本上是赞美,尽管过量的蝉鸣实在会扰人清静。在湖南,如果一清早就听到蝉鸣,那么那天最高温度很可能会有个三十八九度,你说烦不烦。但人类作为灵长目动物,终究属于群居的,因此对弱者的同情和呵护,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同情保护弱者实际上也是对群体中的个体(例如咱们自己)的一种保护。诗人们对蝉寄予同情之余还会将自己代入其中,然后升华:例如“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例如唐虞世南有云: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儿悲鸣饮露,不输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隐士,从中足可以看出蝉的品行高洁,“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是也不是?如果时序到了初秋,即使刚蜕变的蝉儿也会时日无多,所以蝉鸣会显得更加凄切悲凉。这时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如果还无意间喝了烈酒,他们往往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胡思乱想起人生苦短,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呵呵。这个世界最莫名其妙的就是痴人:你笑他痴,他却萌萌的,于是乎自己反而显得呆了。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朱熹@《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之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蝉不仅在诗人们笔下有崇高的地位,在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眼中也莫不如此。古代达官贵人们下葬时,往往要“含饭纳贝”,以保证或者希望死者来生有饭吃有钱用(贝就是贝壳,远古时代算是一种钱币)。后来到了汉代,对有钱人而言,贝就换成了玉,王爷们通常有金缕玉衣(例如中山靖王刘胜),王后穿银缕玉衣,王子们穿铜缕玉衣,等等。古人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所以他们嘴里通常会含一个玉蝉,以示永生和不朽。这种含在嘴里的玉蝉称为“琀蝉“。金玉之所以做成蝉的形状,就是和蝉的生活习性相关的,因为蝉卵和若虫要在地下呆上几年方能长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3)
蝉要在地下呆上数年,方能在阳光下“享受”几周的惬意生活。不同的品种的蝉,在地底下呆的年数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会呆个 2~4年。最长的会呆上 13 年甚至 17 年。不过在地底下呆上 13 或者 17 年的蝉,都分布在北美,而 2021 年恰好是 17 年蝉破土而出的一年。在郊外一走,你留意脚下,往往会有密密麻麻的蝉洞;而树干树枝树叶上往往是无数的蝉壳;天黑后,无数的若虫会从洞里倾巢而出,然后各自脱壳,密密麻麻的若虫们表演“金蝉脱壳”,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独特风景。有喜欢美食的,将这种刚刚蜕壳的嫩蝉捉起来,很快就是几十一百个的,捞回家油炸,据说好吃得不得了,呵呵。只是俺有点儿挑食,对这种油炸蝉宝宝那是敬而远之,看着就有点儿觉得恶心。

大家可能对上面所说的 13、17 年感觉有点奇怪,是也不是?13 和 17 这两个数有啥特别的吗?很明显,它们都是素数对不对?初等数学还木有忘光的同学应该记得,像 17 这样的素数和所有的数(除非是 17 的倍数)都是互素的。这种蝉之所以在地下潜伏漫长的17年,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这是因为以前(几百万年前),据说蝉在北美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气候寒冷倒是次要的,主要是蝉有海量的天敌威胁其生存,这种在地下潜伏年数是素数的蝉就会有更小的几率遇到其天敌。举例而言,假设其天敌的活动周期是4年,那么:
     a)如果蝉在地下潜伏 2、3 或者 4 年(大部分蝉的周期),那么蝉会有 1/4 或者 1/12 或者 1/4 的可能性赶上其天敌活动的年份;
       (这里也可以看出,2、3、4 貌似区别不大,但 3 是个素数,蝉如果在地下呆三年,那么它遇到天敌的可能性比那些在地底下呆 2 或者 4 年的小不少)
     b)如果蝉在地下潜伏 17 年,因为 17 是素数,和 4 互素,4和17的最小公倍数是 68,所以它只有 1/68 的可能性赶上其天敌活动的年份,这就大大减少了它们被天敌捕食以致绝种的可能性。

大自然很奇妙,对吧?萌萌的蝉肯定不懂神马是素数,但它们却知道潜伏素数年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遇到天敌。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片!这种就是 17 年蝉,2021 年 4 月份某个周末手机拍的。俺肯定俺在湖南见过蝉,但极少见过若虫。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见到从地洞里爬出来的若虫,呵呵。成年蝉,怎么都觉得比祖国的蝉小大半个圈(注意是小大半圈,不是小半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1-04-22-礼拜五:挂在树枝和树叶上的蝉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2-礼拜五:吹落到地上的蝉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2-礼拜五:俺的芍药花瓣上的蝉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婴宁 2025-8-16 22:03
回复
这么多的知了猴在一起。,真是罕见,知了猴的皮又叫蝉蜕,是一味中药。
婴宁 2025-8-16 22:04
回复
芍药开在五月,那时候 国内北方还没有蝉。蝉大约是在麦收后才出现,是那种小个头的。
艾茉莉回复婴宁 2025-8-16 23:12
回复
北方收麦子,可能到五月底去了吧?这种蝉四月份冒出来,可能和它个头小有关(基本上只有中国常见的蝉 1/3 大小)。湖南的蝉鸣,通常是天热后才会有的,估计也到了五月底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2-礼拜五晚:天黑后,蝉宝宝们从地洞里倾巢而出,那场面很壮观。俺摘了几片树叶,在门廊前仔细观察“金蝉脱壳”。通常若虫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将壳蜕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2-礼拜五晚:金蝉脱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2-礼拜五晚:金蝉脱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23,礼拜六早上:蝴蝶草上的蝉。这个应该是“昨晚”在门廊地板上的那几个蝉中的一个。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贴几个一周后拍的图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婴宁 2025-8-16 22:06
回复
还真没见过这么多蝉扎堆,这多容易被人一网打尽啊。
艾茉莉回复婴宁 2025-8-16 23:17
回复
打不尽的,因为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场面很壮观。毕竟这种蝉要 17 年后才会出现,可谓是“厚积厚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以为蝉脱壳都是在晚间进行的,实际上白天一样可以,只不过白天远不及晚上那么多而已。楼上两个图就是下午大约三点拍的,我发现很有一些若虫在脱壳。将正在脱壳的蝉所在的树叶摘下来,放在公园条形凳上观看它脱壳,其实蛮有趣的。不过这个被我捉住放在条凳上的蝉蛹脱壳时就显得困难一些,因为条凳是平的,蝉蛹不能利用自身的重力帮助其脱壳。那些爬到树枝树叶上的蝉蛹脱壳时,身体总是朝下的,这样幼蝉就能利用自身的重力比较容易地脱壳而出。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婴宁 2025-8-16 22:07
回复
脱壳时是要来个后翻身的,所以,在树上更方便。
艾茉莉回复婴宁 2025-8-16 23:18
回复
你这也留意到了。我以前根本就没见过蝉如何脱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8-16 2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0.70后的每个孩子的童年,想必都抓过知了猴,蝉声,是夏天的记忆。
艾茉莉 2025-8-16 23:19
回复
知了还可以叫知了猴啊,刚刚才知道
婴宁回复艾茉莉 2025-8-17 08:49
回复
知了是蝉,知了猴是幼虫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8-16 2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艾茉莉 发表于 2025-8-16 19:19
2)
正因为如此,多愁善感的古人们通常会对蝉寄予无限的同情。从古到今,诗人们对蝉基本上是赞美,尽管过量 ...

蝉脱于污秽,又喝风吸露,是高洁的象征。苦守黑暗,一朝登上枝头,关于蝉的挂件,名叫“一鸣惊人”,适合送给莘莘学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25-8-16 2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艾茉莉 发表于 2025-8-16 19:22
3)
蝉要在地下呆上数年,方能在阳光下“享受”几周的惬意生活。不同的品种的蝉,在地底下呆的年数是不一样 ...

自然的筛选确实是太神奇了,现在国内好像有专门培育蝉的,时长应该缩短了。不然饭店里哪来那首油炸知了猴呢。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 冀ICP备2024055714号 )

GMT+8, 2025-9-19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