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卿可恨否
前些天温习《孔雀东南飞》,仍觉唏嘘。但张姐很不屑,她说:都怪焦仲卿,不然刘兰芝好好嫁了,也不会死。最后恨道:他又没办法他妈!可我还是宁愿他们这样死去,死后“合葬华山傍”。
如果,焦仲卿在得知兰芝的婚讯后,没有“因求假暂归”,没有向兰芝做出死别:“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兰芝还会不会在出嫁当日默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毅然“举身赴清池”?大概真得不会。尽管她不愿,尽管她“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甚至曾向母亲表露过誓不再嫁的心愿,她的抗争仍然是微弱的,似乎一直都在顺从命运。从一开始就在顺从命运。
婆母的刻意刁难让兰芝难以立足,她是这样发出诉求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只能以这样婉转而体面的方式向丈夫倾诉。虽然不爽利,但这是她的教养。而我相信,她也已经做好了被休回家的准备。在孝道面前,她没有抗衡之力。
我最爱焦仲卿的正是他这时的反应,立刻“堂上启阿母”,既是陈情,也是责问:“女行无偏狭,何意致不厚?”在母亲的逼迫之下,仍然坚持:“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仲卿不是不爱他的母亲,决意殉情之时,跪告:“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可他依然义无反顾,从未放弃。生不称愿,绝不苟活。无论兰芝还家时,还是兰芝再传婚讯时,他都不能接受失去。
在我看来,焦仲卿比刘兰芝更坚决,更执着。正是他的痴情不舍,才成就了这首诗的流传。“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那么,焦仲卿的痴念对兰芝是幸还是不幸?
从文本来看,兰芝后嫁的夫婿是一个不错的人,“娇逸未有婚”,地位也高,“后嫁得郎君”。对方对刘兰芝也很满意:“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大似一段良姻缘。只除了兰芝的心。而以过来人的目光,心是可以改变的,时间便是最好的魔术师。
我不知道如果兰芝嫁了令郎君,仲卿娶了东家女,他们会不会从此相忘于江湖,过着各自快乐的小日子。毕竟在我们俗世中人看来,除死无大事。
我只是感叹这个亡命鸳鸯的结局。在前途、尽孝、生命面前,他们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心意——一己儿女之私。他们相互倾诉,相互懂得,相互信得。终于互不相负。
每次记诵起里面的句子,都悲伤不能自已,常至哽咽。更常常将步非烟和赵象的故事拿来比较,步非烟被鞭打至死,赵象却远遁江湖。自然还有崔莺莺与元稹。
非无牵挂,宁为情死,这样的男主角少之又少,怎能不令我叨念再三,珍重再珍重?见新忘旧,得陇望蜀,这样的人性之恶常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血脉里原本有着“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期盼。
活着,绝不是我们来此一世的无上追求。我不想鼓吹舍身为情,正如我不想鼓吹任何仿佛名目正义的舍身。但我更不愿这世上多许许多多无奈苟活的人。我愿我们每个人活得自由、明亮、欢喜。活成我们想活的样子。如果不能,允许选择一个想要的方式离开。
也可能正是焦刘们的血,让“大人们”了解到了爱情的珍贵,心意的不可违。才有了现世有限的自主与放手。少一点悲剧,根源在于少一些独断专行,而不在仲卿们在命运面前的屈服低头。
最少,他们可以让我想起,人类的灵魂可以如此的优美。
2016.6.9
by 石小碗